手机版
当前位置: 百鸣 > 政府组织 > 地方政府 > 云南政府

普洱市

网站地址:
网站名称:
普洱市
网站热点:
自然资源,国务院文件,结果反馈,历史文化,省政府信息
登陆状态:
正常
网站品质:
2
世界排名:
-
更新日期:
2022/4/24 9:23:23
网站介绍:
普洱市人民政府
网站百科

历史沿革/普洱市

公元前109年以前,今普洱市北部属傣族先民建立的“勐达光”(汉译“哀牢国”)、南部尚处在部落林立的状态。
1950年设立宁洱专区,专署驻宁洱县。辖宁洱、思茅、六顺、车里、佛海、南峤、镇越(驻易武)、澜沧(驻募乃)、景谷(驻威远)、景东(驻锦屏)、镇沅(驻恩乐镇)、墨江(驻玖联镇)、江城(驻勐烈)、宁江(驻勐旺)、沧源(驻勐董)等15县。
1951年宁洱专区改称普洱专区;宁洱县改名普洱县。普洱专区辖15县。 1952年将沧源县划入缅宁专区。澜沧县迁驻勐朗坝。普洱专区辖14县。
1953年将车里、镇越、佛海、南峤4县划归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撤销六顺县,并入思茅县;撤销宁江县,将勐旺、安康2区划归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区;雅口、新营盘2区划归澜沧拉祜族自治区。1953年4月7日由澜沧县部分地区设立澜沧拉祜族自治区(驻募乃)。思茅专区辖8县、1自治区。
1954年5月18日江城县改设江城县哈尼族彝族自治区(驻勐烈);同年10月16日由澜沧县和澜沧拉祜族自治区各一部地区合并设置孟连县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区(驻孟连城子)。思茅专区辖7县、3自治区。
1955年普洱专署迁驻思茅后改称思茅专区(驻复兴镇)。江城县哈尼族彝族自治区改为江城哈尼族彝族自治县;撤销澜沧县,并入澜沧拉祜族自治区。思茅专区辖6县、1自治县、2自治区。
1959年澜沧拉祜族自治区改称澜沧拉祜族自治县;孟连县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区改称孟连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县。辖6县、3自治县。
1960年撤销思茅县,并入普洱县;撤销镇沅县,并入墨江、景东、景谷3县及玉溪专区的新平县。思茅专区辖4县、3自治县。
1962年恢复镇沅县(驻按板镇)。思茅专区辖5县、3自治县。
1965年由西盟山区设立西盟佤族自治县。同年3月6日西盟佤族自治县正式成立(驻西盟)。思茅专区辖5县、4自治县。
1970年思茅专区改称思茅地区,地区驻普洱县思茅镇(原复兴镇)。辖普洱(驻宁洱镇)、景东(驻锦屏镇)、镇沅(驻按板镇下观音)、景谷(驻大街镇)、墨江(驻玖联镇)等5县及江城哈尼族彝族自治县(驻勐烈镇)、澜沧拉祜族自治县(驻勐朗镇)、孟连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县(驻孟连城子)、西盟佤族自治县(驻西盟镇)等4自治县。
1979年撤销墨江县,改设墨江哈尼族自治县。思茅地区辖4县、5自治县。
2003年10月30日:撤销思茅地区,设立地级思茅市。(1)撤销思茅地区和县级思茅市,设立地级思茅市。市人民政府驻新成立的翠云区思茅镇月光路。(2)思茅市设立翠云区,以原县级思茅市的行政区域为翠云区的行政区域,区人民政府驻思茅镇过街楼路。(3)地级思茅市辖原思茅地区的普洱哈尼族彝族自治县、墨江哈尼族自治县、景东彝族自治县、镇沅彝族哈尼族拉祜族自治县、景谷傣族彝族自治县、江城哈尼族彝族自治县、澜沧拉祜族自治县、孟连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县、西盟佤族自治县和新设立的翠云区。
2006年1月20日,民政部正式批准思茅市乡镇行政区划调整。
2007年1月21日,同意云南省思茅市更名为云南省普洱市,普洱哈尼族彝族自治县更名为宁洱哈尼族彝族自治县,思茅市翠云区更名为普洱市思茅区。

地理环境/普洱市

地理位置

普洱市位于云南省西南部,地处北纬22°02′—24°50′、东经99°09′—102°19′之间,北回归线横穿中部。东临红河、玉溪,南接西双版纳,西北连临沧,北靠大理、楚雄。东南与越南、老挝接壤,西南与*毗邻,国境线长约486公里(与*接壤303公里,老挝116公里,越南67公里)。全市南北纵距208.5公里,东西横距北部55公里、南部299公里,总面积45385平方公里,是云南省面积较大的州(市)。市级机关驻思茅区的思茅镇,海拔1302米,距省会昆明公路里程415公里、空中航线305公里,乘飞机35分钟可抵达。澜沧江红河、南亢河三条水道直通境外,是著名的南方丝绸之路之一。[1]

地形地貌

普洱市境内群山起伏,全区山地面积占98.3%。北回归线横穿普洱市中部,由于地处北回归线附近,受地形、海拔影响,垂直气候特点明显,海拔高度在376米至3306米之间,与北美洲的古巴和*的台湾省同处一个纬度。[2]  

气候特征

普洱由于受亚热带季风气候的影响,这里大部分地区常年无霜,冬无严寒,夏无酷暑,享有“绿海明珠”、“天然氧吧”之美誉。普洱市海拔在317—3370米之间,中心城区海拔1302米,普洱市年均气温15℃—20.3℃,年无霜期在315天以上,年降雨量1100—2780毫米,负氧离子含量在七级以上。

行政划分/普洱市

普洱市下辖1市辖区,9自治县。区:思茅区。自治县:宁洱哈尼族彝族自治县(宁洱镇)、景东彝族自治县(锦屏镇)、镇沅彝族哈尼族拉祜族自治县(恩乐镇)、景谷傣族彝族自治县(威远镇)、墨江哈尼族自治县(联珠镇)、澜沧拉祜族自治县(勐朗镇)、西盟佤族自治县(勐梭镇)、江城哈尼族彝族自治县(勐烈镇)、孟连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县(娜允镇)。
普洱市各区(县)面积与人口数据(2007年末)

区划名称
面积(平方公里)
常住人口
户籍人口
普洱市
44,264.79
2,576,300
2,448,103
思茅区
3,875.11
256,200
213,035
宁洱哈尼族彝族自治县
3,666.11
194,600
191,134
墨江哈尼族自治县
5,287.91
379,100
362,384
景东彝族自治县
4,455.24
379,000
359,151
景谷傣族彝族自治县
7,519.67
309,700
310,254
镇沅彝族哈尼族拉祜族自治县
4,147.82
214,400
208,167
江城哈尼族彝族自治县
3,428.78
118,700
103,615
孟连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县
1,892.23
133,600
123,464
澜沧拉祜族自治县
8,732.48
498,600
486,096
西盟佤族自治县
1,259.44
92,400
90,803

自然资源/普洱市

矿产资源

普洱市曾是“茶马古道”上的重要的驿站,是著名的普洱茶的重要产地之一,也是*较大的产茶区之一。普洱自然资源丰富,有“怀金孕宝”之誉。已探明黄金储量103.7吨,铁储量仅惠民铁矿就达21亿吨,铜储量253万吨,铅储量35.5万吨,江城钾盐矿是全国*可溶固体钾盐矿,储量达2000多万吨。

水利资源

普洱市水能蕴藏量1500万千瓦,是“西电东送”、“云电外送”的重要基地。

植物资源

普洱市森林覆盖率超过67%,茶园达318万亩,有2个*、4个省级自然保护区,有4.4万公顷自然生态保存完好的原始森林,是云南“动植物王国”的缩影,全国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地区之一;是北回归线上较大的绿洲,被联合国环境署称为“世界的天堂,天堂的世界”。 普洱市林业用地面积4656万亩,是云南省重点林区、重要的商品用材林基地和林产工业基地。物产丰富,盛产茶叶、橡胶、玉米、咖啡、甘蔗、烟草、景谷芒果等。

特色产业/普洱市

茶叶

普洱市是闻名中外的“普洱茶故乡”,是普洱茶的原产地和最主要集散地。东汉时期,普洱的茶叶栽培、加工、销售便初具规模。清乾隆九年,普洱茶被定为“贡茶”。

普洱市有最多的原始野生大茶树,并有香樟、杜仲、木姜子、肉桂等品种。截至2010年,普洱市茶园面积达93324公顷。普洱市在茶叶栽培、加工、茶质检测中已形成其独具特色的工艺和技术,其在培育、制造、品饮、利用、开发以及对茶文化的形成和发展方面有着重要意义。世界各国引进的茶种,采用的茶树栽培方法,茶叶加工的工艺,茶叶品饮的方式,以及茶礼茶仪、茶俗茶风,都是直接或间接经普洱地区由*传播出去的。

减产危机

普洱市盛产茶叶,茶园也是游客的必游之地。但2012年调查显示,普洱市正在从茶园变成咖啡王国。根据普洱市政府的数据,2011年普洱市咖啡种植面积达43.9万亩,而2009年咖啡种植面积为21.8万亩。相比之下,普洱市的325万亩茶园,与3年前的数量差不多。2012年普洱市的咖啡产量为2.8万吨,产量和种植面积均占全国的一半,占云南省的90%以上。由于2008年普洱茶泡沫破裂和咖啡的经济收益更高等原因,普洱市政府计划5年后力争咖啡年产量翻番,达9至10万吨。普洱市已成为*种植面积最广、产量最多的咖啡产区。[2]

烟草

普洱市是*重要的烟草产地。1992年后,普洱市开始有计划地大面积种植烤烟,开发了景东、镇沅、墨江、景谷、宁洱、思茅等6个县(区)48个乡镇种植烤烟。2006年生产规模突破30万担,2008年生产规模达到43.1万担,烟农收入超过3亿元,烤烟产业已成为全市的一项骨干产业。

普洱市烤烟产业从1995年起得以较快发展。1995年种植烤烟52654亩,1997年发展到156000亩,收购烟叶14407.95吨,达到历史较高产量。普洱市的烟草主要集中在景谷县。2012年,景谷县烤烟生产任务为7000担。

人口民族/普洱市

2009年末,全市总人口258.7万人,居住着26种民族,其中市居民族有汉、哈尼、拉祜、彝、佤、傣等14种,少数民族人口153.7万人,占总人口的59.4%。总人口在30万人以上的有4个县,分别是澜沧、墨江、景东、景谷。人口最多的县是澜沧县,总人口49.97万人;人口最少的县是西盟县,总人口9.3万人。
由于各民族生活习俗、宗教信仰和婚丧嫁娶礼仪等方面的差异,产生了木鼓节、葫芦节、火把节、泼水节等各具特色的传统节日,形成了三道茶、三跺脚、跳秧歌、赕白象、扭股舞、芦笙舞、拉木鼓等绚丽多彩的民族民间文艺。

交通/普洱市

陆路

2002年底,全区拥有公路16503.5公里,位居全省*,其中:二级公路99.8公里,三级公路663.75公里,每百平方公里公路密度36公里,地区到县实现了油路化,最远县城5小时可达,到2003年10月元磨高速公路建成通车,地区至省城将实现高速公路和二级公路5小时通达。全区121个乡(镇)、992个村委会都通了公路,绝大部分乡(镇)政府所在地建成了文明卫生路。通过国道213线、214线,省道晋恩线、弥宁线、0538线等把普洱与相邻地(州)紧紧相连。从江城七号界碑可达老挝丰沙里省;经孟连省级口岸可到*大其力,直接通往泰国,全程约150公里;澜沧、西盟也有多条通往*相邻县的公路通道。  

建设中的昆(明)——曼(谷)高速公路,是*西南地区通往南亚国家的国际大通道,始于云南省会昆明,经玉溪、普洱,从西双版纳磨憨口岸出境,经老挝直抵东南亚繁华大都市泰国首都曼谷,与马来西亚至新加坡高速公路相连接。昆曼高速公路昆明至玉溪六车道、玉溪至元江、磨黑至普洱二级公路已建成通车,元江至磨黑四车道于2003年10月建成通车,普洱至小勐养四车道启动兴建,昆曼公路国内段2005年建成通车。   

2002年,全区拥有汽车2708辆,年运量达1053万吨,客货运输十分活跃,国际跨国运输发展较快,2001年普洱至老挝万象的国际客运班线正式开通。 

港务

澜沧江纵贯全区,经西双版纳出境后称湄公河,流经*、老挝、泰国、柬埔寨、越南后注入太平洋,被称为“东方多瑙河”。经过十几年的航道整治,从普洱港经*、老挝朗勃拉邦至泰国清盛已可连续通航10个月。2001年6月26日,中老缅泰澜沧江——湄公河商船正式通行典礼在*景洪举行。2001年3月,国家一类开放口岸普洱港通过国家验收,普洱港形成了货运量10万吨/年,客运量30万人次/年的吞吐能力,普洱港成为了澜沧江——湄公河上的*港。  

2002年,全区拥有船舶374艘,完成货运量5.8万吨,完成客运量23.8万人次,仅普洱港进出物资达5万吨。 

航空

普洱机场位于普洱城西郊两公里处,经改扩建可全天候起降波音737客机,昆明至普洱每天往返航班已开通,航程305公里。 

经济社会/普洱市

综合

2012年普洱市生产总值247.30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4.2%,增幅上升0.5个百分点,已连续七年保持两位数增长。其中,*产业增加值73.66亿元,增长6.7%,拉动经济增长1.7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增加值82.98亿元,增长19.2%,拉动经济增长6.8个百分点。在第二产业中,工业增加值53.04亿元,增长16.0%,拉动经济增长3.8个百分点;建筑业增加值29.95亿元,增长25.4%,拉动经济增长3.0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增加值90.66亿元,增长14.6%,拉动经济增长5.7个百分点。
人均生产总值9553元,比上年增加1360元,人均达1399美元,比上年增加254美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14.1%。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在普洱市生产总值中,公有制经济增加值153.40亿元,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93.90亿元,占普洱市生产总值的比重由上年的36.9%,提高到38.0%,上升1.1个百分点。
财政收支同步快速增长。普洱市完成财政一般预算总收入47.52亿元,比上年增收21.02亿元,增长79.3%。完成地方一般预算收入30.86亿元,增收14.26亿元,增长85.9%。上划中央增值税、消费税8.62亿元,比上年增加1.74亿元,增长25.4%;上划所得税4.34亿元,比上年增加1.32亿元,增长43.7%。地方收入中增值税2.60亿元,增长21.4%;营业税6.06亿元,增长12.7%;企业所得税0.48亿元,增长91.7%;个人所得税0.35亿元,增长11.0%;城市维护建设税0.83亿元,增长23.8%;耕地占用税10.73亿元,增长1560.9%;烟叶税1.37亿元,增长28.0%。税收收入占地方财政收入的比重提高,2012年税收收入24.70亿元,增长103.3%。非税收入6.16亿元,增长38.4%。
2012年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上涨3.0%,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从上年的99.9%,上扬到103.0%。其中:八大类消费品价格指数呈“七升一降”格局,即:食品类价格指数上涨5.6%、烟酒及用品类价格指数上涨1.5%、衣着类价格指数上涨0.5%、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类价格指数上涨3.2%、交通通讯类价格指数上涨0.3%、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类价格指数上涨1.8%、居住类价格指数上涨2.8%。家庭设备及维修服务类价格指数下降0.3%。

*产业

2012年实现农业总产值147.3亿元,增加值88.7亿元,分别增长8.4%和8%。粮食总产量95.5万吨,连续8年增产。完成中低产田地改造31.2万亩,其中“兴地睦边”农田整治项目11.2万亩;完成中低产林改造40万亩。
普洱市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13.03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7.1%。其中:农业产值49.65亿元,林业产值31.76亿元,牧业产值25.44亿元,渔业产值3.76亿元,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2.42亿元。
2012年粮食种植面积312108公顷,比上年增长3.6%。总产量连续七年获得丰收,粮食总产量达到90.48万吨,再创历史新高,比上年增产2.36万吨,增长2.7%。四大粮食作物产量“二增二减”:玉米38.46万吨,增长12.8%;大豆2.02万吨,增长3.6%。水稻产量41.39万吨,同比下降0.6%;小麦2.60万吨,下降37.2%。
烤烟种植面积18016公顷,增长19.0%;咖啡种植面积18447公顷,增长26.9%。油料种植面积14706公顷,增长7.9%;橡胶种植面积97314公顷,增长5.9%。茶叶、蔬菜等种植面积均有稳定增长,年末实有茶园面积93324公顷,增长3.5%;蔬菜种植面积24775公顷,增长7.3%;年末实有果园面积10950公顷,增长0.1%。
2012年肉类总产量13.55万吨,增长7.7%,其中,猪、羊、禽肉分别增长8.7%、0.8%、12.5%,牛肉下降4.1%。生猪、羊出存栏同时增加,牛存栏下降。水产品产量4.90万吨,增长44.7%。
2012年投入农田水利建设资金4.21亿元,比上年增长50.4%;新增有效灌溉面积0.14万公顷,有效灌溉面积累计达11.52万公顷,比上年增长0.8%;新增节水灌溉面积0.04万公顷,节水灌溉面积累计达2.77万公顷,比上年增长4.6%;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3.80万公顷,比2011年增长4.5%;解决农村人口饮水困难18.66万人。农机装备和服务能力进一步提高,年末,普洱市拥有农业机械总动力171769万瓦特,比上年增长14.3%;大中型拖拉机19090台,比上年增加4719台;小型拖拉机21197台,比上年增加2834台。2012年农机化投入1.55亿元,比上年下降3.2%,机耕面积78700公顷,比上年增加6449公顷、农业机耙、机播、机灌面积及机收面积不断扩大。2012年农村用电量18575万千瓦小时,比上年增长3.2%;化肥施用(折纯)量62090吨,比上年增长3.1%。

第二产业

2012年实现工业总产值165亿元,增长22.9%,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54.2亿元,增长26.8%。茶、林、电、矿产业实现工业产值115.8亿元,占工业总产值的70.2%,实现利税22.6亿元,增长34.1%。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工业产值96.35亿元,比上年增长13.8%;规模以下工业实现产值31.73亿元,比上年增长13.8%。全部工业实现增加值53.04亿元,比上年增长16.0%,占生产总值的比重比上年提高1.1个百分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26.6%。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41.95亿元,增长14.0%。
2012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191.08%,比上年同期上升40.69个百分点,实现主营业务收入85.70亿元,比上年增长35.3%;产品销售率90.2%,比上年上升2.3个百分点;实现利税14.55亿元,增长82.1%,其中利润7.32亿元,增长120.0%。亏损企业亏损面37.5%,比上年同期下降4.3个百分点,亏损额1.53亿元,下降43.9%;全员劳动生产率为159108元/人,增加23100元;产成品库存7.27亿元,增长19.0%,流动资金周转1.41次,同比上升0.07次,应收帐款5.52亿元,同比增长23.9%。 
普洱市建筑企业213个,比上年减少6个。2012年共完成建筑业总产值104亿元,增长33.5%。竣工产值37亿元,比上年增加1.5亿元,增长4.2%。完成建筑业增加值29.95亿元,增长25.4%。建筑企业实现利税总额11.0亿元,增长12.2%,其中实现利润6亿元,增长15.4%。全员劳动生产率19.9万元/人,增长20.6%。

第三产业

固定资产投资
普洱市完成固定资产投资总额235.11亿元,比上年增长36.5%。其中:城镇投资207.06亿元,增长43.9%。按产业划分,*产业投资4.35亿元,比上年增长1.5%;第二产业投资98.92亿元,比上年增长41.3%,其中水电投资达73.64亿元,增长41.7%;第三产业投资131.84亿元,比上年增长34.6%。2012年施工项目1111个,比上年减少76个。其中新开工项目774个,减少138个。
2012年亿元以上重点工程项目完成投资139.97亿元,比上年增长59.5%,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60.8%。一是公路建设完成投资50.29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27.5%。水库建设完成投资1.01亿元,比上年增长42.3%。镇沅五一水库、澜沧小坝子水库等重点工程进展顺利。以“*茶城”建设为重点的城市建设步伐加快,城市容貌有了很大改观,城市功能有所提升。交通、能源、通讯、水利、环保和社会公共设施有较大改善。
2012年房地产开发投资23.83亿元,比上年增长23.9%。房屋施工面积310.45万平方米,增长24.1%,其中:住宅 238.93万平方米,增长21.6 %,新开工面积170.24万平方米,增长46.2%;房屋竣工面积75.84万平方米,比上年下降25.5%;商品住宅竣工4624套,商品房销售建筑面积121.06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65.5%,其中:现房销售面积40.32万平方米,期房销售面积80.75万平方米。商品房销售额26.24亿元,增长63.9%。
国内贸易
普洱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72.66亿元,比上年增长18.8%。其中:批发业实现6.51亿元,增长58.1%;零售业实现53.55亿元,增长16.5%;餐饮业实现12.14亿元,增长13.0%;住宿业实现0.46亿元,增长49.0%。假日消费和婚庆消费拉动住宿和餐饮业快速增长,汽车、摩托、住房、家用电器、太阳能、通讯、旅游等成为城乡居民消费热点。
城乡市场共同发展。城镇消费品零售额56.95亿元,增长19.7%,农村消费品零售额15.71亿元,增长15.5%。
非公有经济占主体地位。非公经济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额64.27亿元,比上年增长17.8%,市场份额达88.5%,是市场繁荣活跃的支柱力量。其中:私有经济实现零售额63.18亿元,增长17.5%。
生活消费保持较强增势。限额以上企业基本生活类商品零售额保持大幅增长。食品、饮料、烟酒类比上年增长24.0%;医药类增长18.9%;五金、电料类增长29.0%;家用电器类增长84.6%;汽车类增长24.7%。
出口贸易
普洱市完成进出口总额17060万美元,比上年增长49.0%;其中:出口9539万美元,比上年增长138.8%;进口7521万美元,增长0.9%。进出口总额中,一般贸易进出口完成8428万美元,增长178.0%,其中:出口8246万美元,增长182.0%;进口182万美元,增长73.0%。边境贸易进出口8619万美元,增长2.5%;其中:出口1281万美元,增长20.7%;进口7338万美元,同比下降0.1%。
2012年实施各类经济合作项目153项,比上年增长37.8%,其中:上年结转113项,新增40项;合同(协议)总投资660.22亿元,比上年增长13.2%;实际到位市外资金76.97亿元,比上年增长11.2%;其中:到位省外资金59.43亿元,增长7.1%;到位市外资金17.53亿元,增长27.5%。
2012年完成地区生产总值301.2亿元,增长14.2%,增幅居全省第六位;三次产业的比重调整为29.5:36.2:34.3;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05.2亿元,增长29.8%,其中,完成省考核任务284亿元,增长27.3%,增幅居全省第四位;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39.3亿元,增长27.3%,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支出145.7亿元,增长27.7%,*额均居全省第六位;外贸进出口总额2.1亿美元,增长23.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6.2亿元,增长18.7%;农民人均纯收入4338元,增长18.8%;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877元,增长10.4%;金融机构存款余额423.7亿元、贷款余额275.7亿元,分别增长16.4%和18.8%;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涨幅4.4%,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2%。

社会建设/普洱市

教育

2012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2747人,在校学生8547人,毕业生2910人,比上年增长13.9 %。各类中等专业学校招生3822人,在校生10118人,毕业生2771人。职业中学招生3395人,在校生11437人,毕业生6149人。普通中学招生39955人,在校生112328人,毕业生36823人。普通小学招生29175人,在校生177311人,毕业生30540人。幼儿园在园幼儿42844人。适龄儿童入学率99.61%,小学毕业生升学率96.25%;初中毛入学率102.1 %,初中毕业生升学率60.48 %;高中阶段毛入学率60.5 %;成人技术培训人数352262人;接受扫盲班培训3006人。

科学技术

2012年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14590万元,比上年增长2.03倍,占普洱生产总值的0.4%,其中应用研究经费3496万元,试验发展经费11094万元。共组织实施科技项目130项,比上年增加65项;投入经费2710万元,比上年增长11.5%;专利申请162项,获准专利授权92项,分别比上年增加48项和27项。获得省级科学技术奖2项,获得市级科学技术奖49项。年末普洱市有独立科研与技术开发机构6个,从业人员237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201人;开展课题研究65项,比上年增加5项;发表科技论文52篇,比上年增加3篇;经费投入2724万元,比上年增长18.0%。

文化

年末普洱市共有各种艺术表演团体8个,文化馆11个,公共图书馆11个,博物馆4个。普洱市共有调频转播发射台19座,电视转播发射台19座。广播综合人口覆盖率96.31%,比上年提高0.16个百分点;有线电视用户18.27万户,其中数字电视用户17.24万户,比上年增加2.42万户。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98.30%,比上年提高0.2个百分点。

医疗

年末共有各类医疗卫生机构410个。其中:医院29个(政府办医院18个,企业办医院1个,民营医院10个),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04个,妇幼保健院11个,疾病预防控制中心11个,卫生监督检验所11个,诊所、卫生所、医务室240个。卫生机构实有病床7966张,比上年增加1088张。卫生技术人员7956人,比上年增加718人,其中:执业医师2532人,执业助理医师578人,注册护士2717人,药剂师344人,检验人员405人。年末共有村卫生室989个,乡村医生1972人,卫生员127人。2012年乙类法定报告传染病发病人数4248例;报告传染病发病率165.56/10万。

体育

2012年普洱运动员在参加省级比赛中获金牌9枚,银牌26枚,铜牌15枚。举办综合运动会59次,单项运动会172次。举办全民健身活动110次,参加活动人数达26.21万人次。

社会保障

年末普洱市参加城镇基本养老保险人数为140754人,比上年末增加11099人。其中,参保职工106224人,增加8591人;参加新型农村养老保险人数123.73万人,增加11.98万人。年末参加城镇基本医疗保险人数为33.7万人, 增加0.4万人。其中,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人数18.98万人,参加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人数14.72万人;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农村居民192.87万人,增加1.79万人,参合率达96.44%,上升0.85个百分点,应筹集资金55931万元,增长27.3%。累计有417.32万人次享受到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补偿,支出资金51561万元,增长78.1%,占应筹资总额的92.2%。普洱市城镇参加失业保险人数为9.45万人,增加0.15万人;参加工伤保险人数13.89万人,增加0.77万人;参加生育保险人数12.02万人,增加0.94万人。2012年享受城镇较低生活保障的居民累计达54.89万人次,累计发放低保金11384万元,增长25.0%;享受农村较低生活保障的农村居民累计达571.75万人次,累计发放低保金53747万元,增长24.7%。年末共有各类收养性社会福利单位58个,提供床位3194张,收养人数2816人。2012年通过销售社会福利*筹集社会福利资金10901万元,接收社会捐赠款451万元。

旅游景点/普洱市

普洱市地区名胜古迹甚多,有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0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49项。民俗风情奇异多彩,曾诞生过一批著名人物。有不少珍合异兽和奇花异木。地方风味特产特别,旅游交通方便。

古为“普阳八景”之一的“西岭温泉”,位于县城7公里处的阳广河头。现已建成温泉室,可游泳洗澡,露天有一泉水潭,水质清澈见底。由漫湾、哀劳山杜鹃湖、无量山荒草岭、大朝山、锦屏、仙人寨等六片和安定至漫湾一线组成,该风景区因地处南北地质地理的重要分界线上,保存完好的原始生态展示出独有的自然风光,使其景观具有“神奇的自然博物馆”的美誉。景观以物种多样性、原始森林植被、珍离异兽、奇花异卉、澜沧江大型电站、水库、造型地貌为主体,以民族文化、彝族风情、人文景观为辅衬。此处风景资源特点突出,是省内少有的景观资源集中分布的风景名胜区,具有旅游观光、 科研科考、探险登山等多样价值。

凡是到景谷中外游客,都要打听地点到奇异的勐卧佛寺双塔—睹奇观。景谷傣族彝族自治县的勐卧佛寺双塔,傣语称“梅赫窝广勐”(即树包塔)、“广勐赫窝梅”(即塔包树),俗称树包塔塔包树。这勐卧佛寺双塔在威远镇大寨,是昔日的官佛寺,有山门、侧门、双塔、戒堂、大殿、僧房,双塔在大殿两侧,南北向并列。这座建筑群为明末清初。

城市荣誉/普洱市

序号  年份 荣誉
1  2012年
*特色魅力城市200强
22013年“世界茶源”称号
32013年“*咖啡之都”称号
42015年国家森林城市

民俗文化

普洱市有普洱民族团结誓词碑;有反映傣族历史文化的孟连宣抚司署;还有《婚誓》、《阿佤人民唱新歌》等一批脍炙人口的民族歌舞。原生态民族文化和民风民俗原始而神秘、古朴而奇异;佤族木鼓节、拉祜族葫芦节、彝族火把节、傣族泼水节等民族传统节日传承千年、魅力独具,让人流连忘返。普洱地区的彝族主要分布在景东、景谷、镇沅、宁洱、江城、澜沧、墨江、普洱等地。彝族民歌音乐按其体裁,表现内容及演唱形式可分为跳歌、小曲、山歌三大类。
跳歌:是诗、歌、舞融为一体的群众自娱活动。众人随芦笙、笛子音乐的旋律节奏,边唱边跳,一人领唱,众人合唱。从歌词内容上分盘曲(排曲)、杂曲(散曲)、对歌(辩答)几种。“盘曲”富有叙事长诗成分,多数是天文、地理和生产知识总结和古往今来的故事、佳话,如《拜十二属相》、《上阵要靠父子兵》等。“杂曲”是即兴创作,触景生情,直抒胸意,常为七言四句或五言六句。“对歌”有情人对答,男女结伴对答等。 
小曲:从歌词内容上分为叙事歌、习俗歌、情歌。“叙事歌”是彝族民间用来记叙历史、事件、经验的一种方法,如《菜花黄》、《顶兵调》、《怀胎调》等。“习俗歌”从不同角度反映习俗风尚、风土人情、民族禁忌、祭祀活动的内容和程序,有《送财神》、《拜喜神》、《祭祀》、《出嫁歌》等。“情歌”主要抒发男女爱情。小曲曲调乎稳、柔和、节奏规整严谨、风格多样、适应性强,演唱形式灵活,山野村寨,婚丧喜庆均能演唱。 
山歌:分为劳动山歌、牧歌、吼山调几种。山歌多在野外唱,不受环境限制,是表达唱者内心思想情感和生活的一种自娱曲调。节奏自由,曲调舒展、弃放、高亢激昂,音域宽广,多用装饰音和较多地使用自由延长音。“劳动山歌”有《栽秧调》、《薅草歌》等。“牧歌”有《放牛调》、《放羊调》等。“吼山调”有《甩花山》、《撵山调》、《大过山》、《追妹子》、《过山调》、《顺江边》、《翻山调》、《淌水调》、《爬山调》、《下河调》等等。

彝族的民间器乐有吹管乐、弓弦乐、打击乐三类。亦作歌、舞、演唱伴奏用。
吹管乐:有长号、口弦、唢呐、笛子、芦笙、地芦秆、大嗡筒、小号等。芦笙多用作跳歌伴奏,有五管、七管、九管的,能吹奏五声音阶。长号声音宏亮,深沉,多在讨亲嫁女时起奏作“发号”。小号调子除伴舞外,在婚礼场中还可吹奏看板调、缺席调、迎亲调、送亲调、接客调;拜堂调等曲目。 
弓弦乐:有大三弦、小三弦、月琴、四弦、二胡等。三弦弹奏技巧多为“滚”和“拨”,定弦多为四度五度定弦法。三弦曲目较多,有欢乐的,有哀愁的。流行的三弦曲目有:顺江边、二折一、翻身调、直歌、翻歌、趱歌、出门调、赶马调、三跺脚、三脚调等。 
打击乐:有羊皮鼓、木鱼、磬、芒、大锣等。主要用作掌握节拍、段落和增添演奏气氛。 
彝族民间舞蹈。普洱地区的彝族以跳望,亦称跳歌、打歌的舞蹈较为丰富,约有100余套路,全区各县均流行的有:闪闪歌、顺攒歌、小倒攒、大倒攒、直歌、猴子车磨、合脚歌、鸡勘歌、羊撕打、马四蹄、三跺脚、羊皮舞、三弦舞。江城县流行烟盒舞、七姑娘、嘟哩勒果勒、叶尼渴、四弦舞、拍拍手、阿曲色、跳神等。彝族舞蹈的特点是欢快、热闹。
葫芦节,拉祜语称“阿朋阿隆尼”,时间在农历十月十五、十六、十七日三天。
“新米节”又称“尝新节”,拉祜语称“扎西长”;是拉祜族的传统节日之一。
扩塔节,俗称拉祜年,是过年的节日,拉祜簇过年分大年和小年。大年是女人的年,小年是男人的年。

类似“普洱市”
与“普洱市”相关的网站